第一百零七章一場鬧劇
范廣驚喜之余,心中立即開始權衡韓鐵城的出現(xiàn),對戰(zhàn)局的利弊。
范廣本意是以守代攻。
只需守住湖口城,將寧王堵在鄱陽湖之中。等四方大軍運動到位,就是甕中之鱉的時候。
雖然湖廣的兵馬不能動,但是此刻江蘇,浙江,安徽的軍隊,都向江西而來。其中安徽與江蘇,乃至漕運軍,都是沿著長江機動,向九江而來。
而浙江的軍隊,直接西進上饒。
雖然南方兵力空虛,這幾個省可以調動的兵馬也不多,每一個省都是一兩萬上下。但是加起來也足夠對寧王造成壓倒性的優(yōu)勢了。
不過,此刻他忍不住多想了一點。
不謀全局者,不足以謀一域。
而今天下最大的事情,就是南洋之戰(zhàn)。江西這里的戰(zhàn)事,早晚平定,但是早一點,晚一點也是不一樣的。
再有各地藩王的蠢蠢欲動。
范廣自然知道是越快平叛越好。
之前是沒有機會,而今卻有了機會。
雖然這一個機會不大。但是范廣卻也想試試。他也不敢下大本錢,他想要的就是拖住寧王主力。
錦衣衛(wèi)情報顯示,雖然寧王以世子坐鎮(zhèn)南昌,但是將可用之兵,幾乎全部帶了出來,似乎是模仿太宗皇帝故智。
畢竟藩王造反,乃是以一隅敵全國,如果坐守不動,根本是坐以待斃而已,畢竟充分發(fā)揮戰(zhàn)略突然性。
所以留太多兵力在南昌沒有什么用。
就好像當初太宗起兵,幾乎將可用之兵帶走了,如果不是仁宗與徐后登城堅守,北京能不能保住,都是另外一回事。
寧王而已也是一樣。
不過,同樣的辦法,卻有不同的效果。
太宗起兵之前,在北京掌兵多年,上上下下都是親朋故舊,士卒愿意為之赴死,才有仁宗皇帝以微弱之兵力,守住北京,逼退李景隆。太宗得大寧之兵,有了與南軍對陣的底氣。